如果要对明朝的军队进行战斗力的排名,戚家军无疑在步兵之中名列前茅,而在骑兵方面日升策略,关宁铁骑则毫无争议地占据第一的位置。想象一下,若关宁铁骑与戚家军在战场上对峙,戚家军恐怕只有挨打的份儿。即便是被誉为兵法鬼才的诸葛亮,也未曾创造出有效对抗骑兵的战术。
明朝中后期,随着国力逐渐衰弱,辽东地区频频遭到后金骑兵的侵扰,民众苦不堪言。孙承宗在听从其学生袁崇焕提出的“辽人守辽土”的兵员招募原则后,下定决心要在当地招募并训练一支骑兵,以抵抗后金的侵袭。于是,孙承宗向那些在后金骑兵残酷统治下受尽磨难的难民们发出了挑战,提出招募条件:身体强壮,头脑清晰,性格顽强,意志坚定,尤其需要对后金骑兵怀有深切的仇恨。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超过三万名难民符合要求,经过单兵骑术、团队配合以及实战对抗等严格的训练,最终仅剩下九千余人。如此严苛的选拔标准是因为孙承宗希望组建的军队具备一些至关重要的素质:在冲锋时即使面对千军万马也能鼓起勇气,勇往直前;在防守时即便陷入绝境也能誓死不屈,战斗到最后一人,绝不投降。
展开剩余67%从后来的战绩来看,关宁铁骑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为了打造出如此精锐的特种部队日升策略,孙承宗不惜重金为每一个骑兵和他们的马匹装备重甲,覆盖一身,保护得严严实实,每位骑兵至少配备两匹战马,在作战时轮流使用,以确保作战时的机动性最大化。此外,关宁铁骑还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火器——三眼火铳。
三眼火铳是用铁或粗钢铸造而成的,其设计呈“品”字型,有三根枪管,口径均为15毫米,枪管长度在350到450毫米之间。枪管外部有凸起,能容纳三发子弹。它的优势在于极强的穿透力,在50米范围内可以轻松击穿重甲,而且子弹可连发,射击后还能当作铁棍使用,挥舞之下对敌人造成致命打击。
一流的装备,加上一流的指挥官,以及一流的士兵,这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了明朝最具战斗力的骑兵——关宁铁骑。关宁铁骑首次在历史上露面是在宁远城的攻防战中,面对后金的20万大军,1万残兵勇敢迎战,最终夺得胜利,还一炮轰杀了清太祖努尔哈赤。
然而,真正让关宁铁骑声名鹊起的是北京救援战,他们在战场上面对四万八旗精锐的挑战,这是自明成祖朱棣以来,中原骑兵首次与蒙古骑兵的直接交锋。双方激战足足持续了八小时,从晨光初现到夕阳西下,战斗结局显示出后金军的实力削弱,八大贝勒有两位重伤,八旗精锐伤亡超过千人,最终溃败而逃。
不幸的是,这场战斗后,袁崇焕因崇祯的多疑而遭斩首,关宁铁骑最终在祖大寿和吴三桂的指挥下,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1641年,纵使身处绝境,祖大寿选择了投降清军,而三年后日升策略,吴三桂也高举白旗,关宁铁骑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仅留下了一段段传奇的故事。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