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亡国之君中可盈配资,崇祯无疑是最令人感到同情的那一位。面对国家的崩塌和家族的灭绝,他没有选择苟且偷生,而是毅然走向了死亡。这个选择的勇气,是可贵且罕见的。
崇祯与北宋徽钦二宗的亡国君主有很大不同。虽然两者都在国家即将灭亡时处于绝境,崇祯却在拼命挽回,而徽钦二宗却是在做死局,虽然最终都没能逃过王朝灭亡的命运。徽钦二宗自作自受,而崇祯临终时曾称“诸臣误我”,虽然他有此说法,但他自己也同样不可推卸责任。
至于明朝为何会在崇祯手中灭亡,原因极为复杂。朱由检的命运极其不济,甚至连上天似乎都不站在他的这一边。明朝末期,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生计困苦,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面还有崛起的后金虎视眈眈,内有连绵不断的叛乱,一切似乎都在向着灭亡的方向发展。
尽管崇祯极度勤政,恨不得一天工作24小时,甚至十年如一日地苦心经营国事,但他性格刚愎自用,易于猜疑,任用亲信却过于轻率,许多本该清除的权臣没杀,反而做出许多极不合理的决策。久而久之,朝廷中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少,许多人只是消极应付,文官忙着捞钱,武将则安于享乐。崇祯成了孤立无援的王者。
展开剩余77%朝廷财政早已捉襟见肘,崇祯于是命令大臣们捐出积蓄共度难关,但几乎所有人都推辞无钱,连崇祯的岳父都在哭穷,这样的朝廷如何能够避免灭亡?
当李自成的军队攻城拔寨,逼近京城时,崇祯派出几位总兵赶来勤王,但实际到京的只有唐通一人。吴三桂还在途中,左良玉仍在筹划,刘泽清更是直言不讳地拒绝合作,称自己受伤无法出征。刘泽清的做法堪称无耻,他出身山东曹县,凭借着一些军才混入高位,甚至升任了山东总兵。然而,这个人毫无节操,对上溜须拍马,对下横行霸道。为了个人利益,他经常克扣军饷,谋取私利;为了升迁,他不惜贿赂上司。敢于弹劾他的人,最终都在暗中被他派人除掉。
面对农民起义,刘泽清一度被崇祯降职,但他懂得金钱的力量,向首辅周延儒贿赂了两万两黄金,不久后便恢复了职位。刘泽清虽然是军人,却做的完全是类似土匪的事情。朝廷让他剿灭盗贼,他带着军队烧杀抢掠;让他平定叛乱,他却把无辜百姓当作叛贼,自己以此邀功。保护百姓是军人的职责,但他乐此不疲地抢夺百姓粮食,且不知节制。对于百姓来说,这类官员甚至比土匪更可憎。
1643年,农民军围困开封,崇祯急令刘泽清赶去支援。可刘泽清的行军速度极慢,到了之后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行动,只是修营扎寨,仿佛这是一场不紧不慢的旅行。待到敌军来袭时,他只是草草应付一阵便慌忙撤退。
刘泽清,像许多地方军阀一样,看清了明朝已无救可盈配资,选择守着自己的兵权,独立自保,等待时局变动。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成功进入北京,崇祯在绝望中自杀,明朝灭亡。可是,淮河以南的地区依然由明朝官员控制,由于崇祯的几个儿子下落不明,大臣们只能从宗室中选立新帝。最终,福王朱由崧与潞王朱常淓展开了争斗。
按照血统关系,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具有更正统的继承权,而朱常淓是万历的侄子。尽管朱由崧正统性较强,反对他的大臣却认为朱常淓比朱由崧更有贤能,更适合做皇帝。为了争取帝位,朱由崧暗中与几位总兵接触,许诺一旦称帝便赐予他们丰厚的赏赐,成功争取了包括刘泽清在内的几位将领的支持。
最终,朱由崧登基,年号弘光,即后来的弘光帝,他设立了四个藩镇,其中刘泽清被封为东平伯,镇守淮安和扬州。此时,清军正忙于对付李自成,南明虽然仅剩半壁江山,但军力仍不容小觑,占据的江南地区更是财富密集之地,经济相对强盛。但可惜的是,弘光朝廷内部完全混乱。帝王沉迷于享乐,文官互相争斗,武将怠惰且腐化,整个政权就如一盘散沙,缺乏有效的领导和凝聚力,注定了南明的短命。
刘泽清虽然口口声声效忠弘光帝,但心中却自有打算。他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豪华府邸,蓄养美人,克扣地方税收,甚至在面对敌人进攻时,他公然表示,若南明皇帝无法满足他的利益,他便准备自立为王,成为江南一方的土皇帝。
1645年,清军南下,南明几乎没有做出有效抵抗,众多文臣武将纷纷投降。据统计,超过五十万明军降清。弘光帝被迫逃亡,最终被抓获并处死。弘光朝仅存在了一年。
岳飞曾说,文官不贪钱,武将不怕死,这样的朝廷才有希望。然而,弘光朝的文官既贪钱又争斗不休,武将既懦弱又贪婪,这使得朝廷陷入了五毒俱全的困境。
刘泽清在投降清朝后被解除兵权,清廷赐予他二名婢女和一座豪宅,过上了富贵的闲人生活。然而,刘泽清并不安分。他始终认为,清朝不可能长久,最终会如昙花一现般消失。于是,他在心中萌生了反清复明的念头。顺治六年,刘泽清与亲信李化鲸暗中策划起义,准备在八月十五发动。但由于消息泄露,起义被提前爆发,最终被清军围剿。李化鲸被抓捕并供出了刘泽清的名字。刘泽清试图销毁所有证据,但他身边的婢女却成了举报者,最终,刘泽清被捕并惨遭凌迟处死。
刘泽清原以为自己精于算计,但最终却因过于聪明反被自己陷害。他的结局正是自作自受的结果,背叛了明朝两次,又屡次改变立场,最终难逃命运的惩罚。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